豬八戒小說網 > 寒門貴妻 > 第4章 驚動太子野
  在場的學子對李然的一番話無一例外,皆是大為不滿,在他們看來,李然這種是典型的嘩眾取寵,沽名釣譽。你說你是對的,我說我是對的,但他偏偏說你們都是錯的。

  一桿子打翻一船人,那必然得不到旁人的好感和認同。更何況在場眾人當中,本身就有不少人對李然的來歷有所不屑,自然而然先入為主的對李然之辯詞也就格外反感。

  但叔孫豹似乎并沒有這樣的看法,反而覺得李然這么說,肯定有著一定的道理。

  自商滅周立,周武王分封天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

  而影響了華夏文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周禮制度,則嚴格區分和限定了社會中每一個人所處的位置。

  所以生活在這個年代,這個被嚴格劃分等級制度的年代,任何人都無法對分封制視而不見,因為這種制度乃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的制度,活在其中,死在其中。

  至于振興公室的君權制度,則是后來居上,以楚國為典型代表的新型制度。自前兩年弭兵之盟,楚國終于取得與晉國平分中原的霸權后,這種制度的優越性便更加得以體現。

  不少學子都以為只有楚國的這種君權制度,才能更好的讓老牌諸夏的公室權力得到具體發揮,而不是再是無止盡的分封于諸侯,分散權力導致上令難達,政權混亂,民生困苦。

  當然,此時的君權制度當中也不是完全拋棄了周禮,反而在君權制度當中,周禮的重要性才會顯得更為重要。

  因為君主專權,周禮才能更好的限制每個人的地位,君權才能更加快捷方便的傳達到每一個人的身上。每個人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周禮的合理性加上君權的威壓,才能使全天下的人都守好自己的本分。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分封還是君權,其中都少不了周禮的影子。

  而李然剛才的話,既駁斥了分封也反對了君權,若兩者皆不可取,那周禮何存?

  要知道,李然身為洛邑守藏室史,本身就是周禮的守衛者和傳承者。

  叔孫豹剛才所問的問題,其實也就是問的這個,但在場的大部分學子顯然沒有聽出來。他們仍舊停留在李然對兩種制度的駁斥上面,而忽視了這兩種制度之中的周禮,當然也忽視了李然駁斥這兩種制度的深層原因。

  “因為無論君權,亦或者分封,都無法解決其根本問題。”

  李然回答了叔孫豹的問題。

  他回顧了未來世界,想到了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形形色色的國家,每一個被推翻,被覆蓋,被摒棄的其實都未能解決社會矛盾的根本問題。

  那什么才是根本問題?

  叔孫豹剛想開口,卻不料一個不起眼小角落處,一個衣冠華貴,豐神玉朗的年輕人忽的站了起來,幫他問了出來。

  “敢問子明兄,何為根本問題?”

  年輕人看上去與李然相差無幾,但此人身上卻帶著一股似與身俱來的氣質,平易近人的氣質,說話時云淡風輕,給人一種十分愜意的感覺。

  “呀?竟然是太子野。”

  “拜見太子!”

  年輕人的出聲,立刻吸引了在場眾人的目光,并紛紛起身對其作揖跪拜。原來此人便是魯國太子——姬野。

  眾人紛紛見禮,恭敬不已。

  而看到姬野,李然這才想起前些日子在路上聽聞的魯國之事。

  魯國前任國君魯襄公剛剛出世,太子姬野乃是魯襄公指定的繼承人,但魯襄公的喪期未畢,所以姬野的登基大典尚未舉行,此時他仍舊只是太子身份。

  姬野被叫破身份,也不見任何架子,反而很是平和的一一與眾人回禮,直叫人如沐春風。

  “太子所問,正是我心中所想,敢問子明,何謂根本問題?”

  叔孫豹與姬野見禮后,這才回頭過來繼續問道。

  于是眾人的目光再度集中在了李然身上,都想知道李然所說的根本問題到底是什么,而這個問題又是否能夠支撐他駁斥而今天下兩種效果最為顯著的政權制度。

  “根本問題,乃是土地。”

  盡管李然并不是一個歷史系的學生,但他畢竟是幾千年以后的現代社會學子,對于這樣的問題,實在沒有什么難度。

  “土地問題?”

  “土地能有什么問題?”

  “當真是胡言亂語,自古土地屬王室,王室封諸侯,諸侯封卿大夫,古制如此,又能有何問題?”

  自周武王滅商建周以后便創建了井田制,天下土地皆屬于王室,所謂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說的便是周王室的井田制。

  周王乃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也是名義上的土地所有者。

  周王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諸侯,而諸侯將受封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賜其子弟和臣屬。

  這樣的土地制度,從周公開始便已然存在,而后根深蒂固于世人心目當中,再無任何改變。

  是故世人皆以這樣的土地制度而生存,對這種制度也從未產生過質疑,更加不知這種制度乃是所有社會制度的矛盾根源所在。

  饒是叔孫豹與姬野,也對李然的這個回答感到了萬分詫異。

  因為他們本身也是土地的所有者,而李然說問題就出在這兒,豈不是說問題就在他們身上?

  “子明,土地究竟有何問題?”

  叔孫豹皺著眉頭,他的求知欲雖然很強烈,但隱隱也能感覺到這個問題并非世人所想象的那么簡單,而且對于李然即將給出的回答,他也有一種十分不好的預感。

  一直站在不起眼小角落處的姬野沒有再出聲,只聚精會神的看著李然,等待著李然的回答。

  “小姐,此人不會是傻子吧?這種話怎能當著太子與叔孫大夫的面說?”

  那個戴著斗笠面紗的女子身旁,奴仆再度對李然這個人表示了不解。

  然而女子卻是置若罔聞,面紗所向,仍是李然,似十分專注。

  這時,面對著一眾學子與太子,叔孫豹等人的質疑,李然不得不繼續解釋道:

  “所謂土地問題,其實也就是關系著天下庶民之生存。”

  “自炎黃二帝,堯舜育(保育)民,庶民結群而存,土地便是庶民生存之根本,武王分封諸侯,諸侯分封貴卿,貴卿分賜子弟與臣屬,子弟臣屬再賜予庶民,公田居多,私田稀少,而最終承擔向國君繳納貢賦的,卻是這些私田,也就是庶民。”

  “沒有多余的土地可以耕種,卻要承擔極重的貢賦,自飽尚且不足,何來貢賦可言?若無法自飽,庶民何存也?庶民無存,國之何立?”

  “是故,無論分封還是君權,探其究竟,皆未能解決這個問題,是故皆不可取。”

  周武王的井田制在后世的研究當中,一直存在爭議。

  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奴隸制度下的土地國有制,一部分認為這是奴隸制度下的農村公社制,也有人認為這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領主制。

  可無論是哪一種制度,井田制本身所具有的問題是無法爭議的,這也是井田制最終會瓦解的根本原因。

  當然,在現階段,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整個社會還是基本奉行的井田制,也就是所謂的“千耦其耕”,“十千維耦”的集體勞動形式。

  李然的一席話,當即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閉上了嘴,甚至不少人一時間目瞪口呆的看著李然。

  因為他們如何也想不到,李然提出的這個土地問題,歸根結底,竟然是關乎庶民的生存問題,既不是公室問題,也不是分封權貴問題,而是社會最底層的庶民問題!

  即便是叔孫豹,太子姬野,也深感震撼,臉上滿是驚詫之色,看著李然久久不能言語。

  若是放在未來世界,他們這種表情大概率會被稱之為沒有見識。

  可若是設身處地的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來看,其實他們的這種震撼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無論是叔孫豹還是姬野,亦或者是在場的其他學子,能夠聚在這里,討論當今世界的政權制度問題,那必然是有身份的人。

  李然這個前洛邑守藏室史在一開始被叫破身份,受到不少人的鄙夷和輕視,也正是因為在這些人眼中,李然的這個身份并不能與他們坐在一起討論如何崇高而嚴肅的問題。

  所以在他們看來,庶民就是奴隸,就是他們的附庸,理所應當的承受周禮制度下他們應該承受的一切。

  庶民的生死,對于他們而言,就如同春去秋來的落葉紛飛,我看見了,但我又沒完全看見,你落在哪里,如何腐爛,跟我半毛錢關系沒有。

  而這,其實也就是分封制與君權制的皆不可取的根本原因。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