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她怎么可以做到如此完美 > 第一百五十章 整頓教育
  哪怕到了崇禎十七年,大明亡國的時候。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進攻臺灣。

  崇禎皇帝懶得顧忌他們,隨便發了一道圣旨。

  廣東福建的水師,靠著不太發達的船只都能把那群人打的落花流水。

  而到了清朝,卻變了。

  大炮被隱藏,火槍被停止研制,驕傲的旗軍以為是他們馬上弓箭奪得天下。

  甚至到了清中期,朝鮮暴亂,一隊朝鮮反清人士,打著復明的口號,襲擊了清朝的軍隊。

  那次戰役,清軍被火槍打死幾十人,而朝鮮也被弓箭射死幾十人。

  朝鮮王被罰銀兩萬,參與造反的復明人員被斬首。

  這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造反。

  但有一點,清軍是被火槍打死的,而朝鮮兵是被弓箭射死的。

  從此可以看出,清朝有多么的落后,愚昧,驕傲,無能。

  “宋應星是大才,不能就此淹沒了,找個時候,朕要見見他。”

  “還有,如果把這火油里面,裝上簡利的鐵片,碎石,爆炸的一瞬間,是不是可以產生更大的傷害?”

  徐光啟想了想,是啊,火的話碰到下雨天,或者某種時候,他的作用就小的多。

  可如果在球里面加上,鐵片碎石屑,那么在爆炸的一瞬間。

  完全可以擊中人體最薄弱的地方。

  “陛下,您真是天縱圣賢啊,臣晚上回去就加以改良,保證不讓您失望。”

  朱由檢打斷了他:“回去還是多休息的好。”

  “紅薯的推廣怎么樣了。”

  他剛說完就見徐光啟的臉色有些黯然。

  “陛下,久久推不動,紅薯的畝產量驚人,可老百姓不知道為什么就是不愿意種。”

  “反觀還是南方的老百姓種的多啊。”

  朱由檢想了想,他說的不無道理。

  老百姓種了幾千年的地,讓他們把未來一年的性命都押在這個沒有見過的物種上。

  短時間內怎么能成功。

  “紅薯雖是好東西,但想讓北方百姓短時間接受是不現實的。”

  “皇室在京師還有一萬多頃地,你們全部種上紅薯,苗不夠就慢慢培育,爭取五年之內把地全部種上。”

  徐光啟萬分感動:“陛下,那是皇家的地啊都種上紅薯的話…”

  后面的話,他沒有說出口,皇家的地有一萬多頃是專供的。

  如果種上紅薯,那皇宮的糧食就需要買了,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險。

  朱由檢打斷他:“糧食的事不必擔心,當初鄭和得寶船圖紙,工部還能找到嗎。”

  迎來的又是一陣沉默。

  那些珍貴的寶船圖紙,西洋的路線,停靠點,補給點,都被劉大夏那個家伙一把火燒毀了。

  當初鄭和下西洋,帶回來了無數的寶貝。

  明宣宗特別喜歡,特意讓宦官去要圖紙,準備再下西洋。

  當時的兵部侍郎劉大夏,尚書項忠這兩個千古罪人,居然給藏了起來。

  還說是為了正義,每年光維護那些船只都要數十萬兩,七下西洋犧牲的人多達萬人。

  為了正義和愛,只能刪掉。

  在后人看來,劉大夏,項忠等人的罪過不亞于秦檜。

  朱由檢為懶得找了,一切又要從頭開始。

  他隨后說出了最后一個想法,也是他今天來找徐光啟的目的。

  全民教育。

  從老童生那里出來后,他就在想能不能全民教育。

  大明不能與清朝一樣,搞愚民教育,漢人要把選擇權交在自己手里。

  哪怕某一天老百姓會覺醒。

  徐光啟聽完后,沒有被這個問題嚇住。

  反而有些疑惑,怎么搞全民教育。

  他信仰西教,主的恩惠普遍大地。

  如果真能把全民教育搞成功,那可真是天功,主也會祝福他上天堂的。

  可問題來了…

  人太多,地太廣,西北河南年年災荒,叛軍無數。

  北方后金虎視眈眈,經常沒事搞偷襲。

  假如這些都成功了,那么多人讀書。

  科舉只要幾百人。

  而讀書的有幾千萬,這對朝廷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教書先生也沒有那么多。

  進士,舉人是不屑教書的。

  剩下的只有秀才,他們還在想著如何中舉。

  有幾個想開的,會辦個私塾,一些有點家底的百姓拿著臘肉,或者糧食慶他們教自己的孩子。

  而沒錢的人家占大多數,他們怎么上得起私塾。

  這些窮人家,一生下來就是要勞動的。

  擺脫了嬰兒時代,他們的父母會讓他們干活,來緩解家庭壓力,哪里有錢供孩子讀書。

  朱由檢面對這一連串的問號,保持著帝王狀態。

  他聽完后,攤開一張宣紙。

  用御筆些下了一些字。

  首先要創建一個新的部門,這個部門名曰“教育部。”

  教育部官職依舊是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等……

  各省設教育司,分教育司左郎中,以及四個右郎中。

  各府設教育局官職設教諭,一正三副。

  各縣也依舊是教諭,一正二副。

  一直延伸到各鄉,設教諭所。

  教諭在明朝是舉人接替的職位,屬于九品芝麻官,不對,還沒有芝麻大。

  都是一些舉人考中不了進士,沒辦法,只能從教諭開始干,負責轄區內的教育統籌工作。

  但朱由檢的想法是,各省,府,縣,鄉設書院。

  教書先生由社會人士,以及這些老童生接替。

  當然這只是第一輪,因為這群老童生的思想及其頑固不靈,他們帶出的學生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除了正常的教學,每個書院還要設武先生,種地的先生,會治河,會劃船,會幾何原理,會畫畫,的都可以到書院擔任先生。

  這樣可以瞬間解決一些人的就業難的問題。

  還可以把老百姓的怨恨轉移。

  同時這些在書院教書的人,如果教的好,可以不需要參加科舉升職。

  至于科舉,朱由檢早就想給他去除掉了。

  每年無數人等待放榜之日,費勁心思不就是想金榜題名。

  等到書院開放…

  各省自己選拔人才,然后把優秀的學子帶入京師。

  給大明換一批新鮮有活力的血液,沖破這兩百多年污垢。

  人這么多,就不怕沒有位置給他們做。

  實在不行就學后世,整一大堆部門來消耗人口問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